我出生在七十年代,家乡在遥远的山村。
在我儿时的记忆里,故乡是一幅简单的山水。泼墨的山峦,晚归的牛铃,飘逸的白云,静静流淌的小溪,升了又落,落了又升的红日,和老太婆装满故事的围裙……
在围裙里我学会了很很多多的儿歌。“三个大姐跳花边,花边破,乌鸦挑水桥上过……”,“大月亮,小月亮,哥哥起来做木匠……”
老太婆经常在人前夸我,这伢崽记心好,将来读书读得。
在我六岁时,老太婆和远去的白云一起,飘过故乡的山头再也没有回来。
背着她的鼓励,我二十二岁从大学毕业,拿到了第一份薪水。具体开支已不记得,但其中一笔是习惯性的丢进了新华书店。
向来爱书。工作以后再读,与求学时代已大不相同。学生读书,功利为本,太过苦累。中年读书,自得其乐,唯求快意。寻找的是一种心灵的按摩。
我不断买书,不断看书,不断追寻个人思想在千年历史深谷中的回响……
读书让人快乐。我经常沉醉于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幽然见南山”的怡然。留连于王维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咏叹。倾慕于李白“君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的潇洒不羁。震憾于 刘邦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如海兮归故乡”的睥睨天下、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。
读书让人豁达。面对逆境,面对挫折,读了《道德经》,读了《伦语》,便可将人性置于天道之间,而有“天行健,君子当自强不息”的锐意。读了《离骚》,则有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犹未悔”的勇敢。读了魏晋典籍,即便穷困潦倒,也有“大地当床,蓝天当被,青山绿水当衣”的自得和写意。
读书让人通透。面对人世间太多的诱惑,读了吕坤的《呻吟语》,便可明白“一念收敛,百善来同;一念放恣,则百邪乘衅”的道理。读了《红楼梦》中的《好了歌》,于名于利,更有“人生天地间,忽如远行客”的顿悟。对于贪欲,便再无所求。
……
近日深夜偶读宋代雷庵正受《嘉泰普灯录》。一句“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云”,让我深深陷入“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佛光照大千”的禅宗境界。
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老太婆,还有一切离我们远去的历史过客。黄泉路上是不是也有碧水长天?是不是也有佛光普照?是不是也有僧侣为他们超度灵魂而敲打木鱼的声音?
其实,灵魂无需超度便可跨越时空。每当我走进书店或翻开书本,便恍若走进了历史的殿堂,梵音中,一群群或道或仙或凡者从遥远的地方走来……我恍若看到了老太婆装满儿歌的围裙,恍若看到了历史先哲们守望道德的眼神,剖析伦理的睿智,快意生活的微笑,情天恨海的悲欢……
嗯,好一桌心灵的盛筵,愿摆它百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