聆听哀婉的《钗头凤》,又一次忆起词作者凄美的爱情,想起词作者最后相逢的沈园。七月之交,我拜访了沈园,至今记起,犹伤怀不已。
最早知晓陆游和唐琬爱情故事是在高中时代。那时,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影片《千古风流》,至今已近十年了,我仍然依稀记得其中的一幕幕。唐琬是陆游的表妹,她一家为避金兵蹂躏,流落到绍兴街头,以献艺为生。唐琬悲愤地吟唱着,控诉侵略者的暴行,倾诉对故土的无限怀念。衣冠之士无不伤感悲戚,痛伤河山之沦丧,人民之苦难。陆游母亲认出侄女一家,便把她家安顿好。唐琬父母为表感激,将爱女许配给陆游。小俩口非常恩爱,常游于山川园林,赋诗作词,其乐融融。表妹的思土重义的情怀,给了青年陆游很大的影响。当时的陆游亦厌恶官场污浊,不愿求取功名。这在陆母看来,便是不务正业。母亲是爱儿子的,但未必真正理解儿子的心。陆游的母亲认为儿子不求上进,正是儿媳导致的。于是就逼迫儿子休妻。陆游苦苦哀求,无济于事。唐琬为夫君的声名和前途计,隐藏心中的苦痛,而劝说丈夫勿逆母意。恩爱的夫妻就这样被生生拆散了。数年后,陆游在沈园遇见已为人妇的唐琬,两人百感交集,潸然泪下。唐琬与其夫准备好酒菜,却已不见陆游,唯见园墙之上有陆游所题《钗头凤》。唐琬含泪吟之,知道陆游依然深爱着自己。伤感之中,亦题词于其旁。从此,唐琬终日怏怏,忧郁成疾,香销玉殒。数十年后,唐琬墓前,一位老人默默伫立,他就是几十年依然念念不忘爱妻唐琬的陆游。
中学时代的我,涉世未深,然而这部影片令我深深感动。以后的岁月,浙江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文化部春节晚会又有节目吟唱这《钗头凤》千古名篇,更令我难以忘怀。今年七月初,我到慈溪,便专程赴绍兴拜访沈园。沈园绿树成荫,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。亭榭虽为后世所重建,园中依然保存有南宋的葫芦池、双眼井等的古迹。在一处墙壁上,铭刻着陆游与唐琬所作的《钗头凤》。陆游的题词字体挥洒雄厚,唐琬的题词字体秀美端庄。迈步于园中,井池遗物最令人伤怀。陆游、唐琬都曾在其旁驻足,怀想往事。或许这井中、池里依然保存着他们当年惆怅的泪水。一去八百多年了,物犹在,人已故,倚栏凭吊,徒长叹。
园中陈列馆陈列着陆游的生平事迹及遗作。陆游一生坚持抗战,渴望克复中原,解救人民。然而朝廷腐败,不思进取,致使陆游壮志难酬,留下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无忘家祭告乃翁”的悲愤绝笔。观看先生的手迹,拜读先生的遗作,他的华夏大义思想引起我深深的共鸣。想必先生的案头也常备一部《春秋左传》。因为任何一位憎恨外族侵略者的华夏裔胄都不会忘却《左传》的民族魂。“时穷节乃见”,每当国家危亡之际,华夏热血儿女都会为深爱的故土浴血抗争。陆游和唐琬的爱情之所以能传诵千古,便在于这对华夏儿女的热血情怀。他们的《钗头凤》并非哀男怨女之作,因为在他们的血脉中,沸腾着华夏的热血。自永嘉南渡以来,华夏历经劫难。多少人民暴骨荒野,多少家庭流离失所,多少儿女渴望收复失地,重返故土。江南秀美的山川,抹不去思乡的愁苦。中原抗争的洪流,那是人民的呐喊。江南女子,若小家碧玉,然每于家国存亡之际,能挺身而出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。越女西子,为雪国耻,入吴事王,终使三千越甲吞灭勾吴。然而她却未能与爱人范蠡重逢,而被暴虐阴险的勾践沉杀于湖中。后人哀之,遂名此湖为西子湖,即西湖。鉴湖女侠秋瑾,“身不得男儿列,心却比男儿烈”,欲奋醒汉胄,雪二百六十载亡国耻,惜哉,壮志未酬身先死。这次去沈园的路上经过秋瑾墓时,惟觉胸中热血涌动,倘若生逢其时,必继其遗志,复我衣冠,永湔前耻。
不能与爱妻执手偕老,是陆游终生的遗憾。唐琬去世后几十年里,陆游数次重游故地,睹物思人,留下伤吊之作。倘若真有另一世界,他们一定能重逢。然而,他们一生最大的遗憾——未见中原河山的光复,便是永远的遗憾。陆游去世几十年后,祖国河山尽陷胡虏。厓山一战,南宋数十万军民以死殉国,化为汹涌的波涛,昭示不屈的灵魂。领先于世界的经济与科技的辉煌时代终结了,成为中国人永远的遗憾。
凭吊古迹,最忘却不了的是先人的情怀。惟有理解先人的心,才能感觉到故地的一草一木皆有情。我想起一位诗人这样吟道,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,因为,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