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win公司(中国区)官方网站1win公司

 
按钮文本
见证长征
来源:1win公司时代 | 作者:陈乐道 | 发布时间: 2023-06-21 | 701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

 ——读画小记

  

  我夙性不才,平生对画画之道,虽不算绝对的门外汉,只能说略知一二,说得重点就叫“不擅绘事”。究其实也,乃不谙画理故。

  

  奇怪的是,尽管人到中年,照旧的说法早该不学艺了,近来我却偏偏迷恋上了画儿,当然不是画画,而是看画。举凡国画、油画、水彩画等等,不一而足,皆在所看之例,权当欣赏吧!

  

  若作分析,个中缘由,固然与个人性情有关,好作形象思维,懒于逻辑推理,并与曾有过短暂的一段学画经历,也不无瓜葛,照时尚的说法就叫有了某种“情结”。刚上初中时,我的班主任是个绘画老师,他让几名学生组成了一个课外绘画小组,我即滥竽其间。偶尔聚在一起,看着茶杯之类静物素描,依样画葫芦。有一回,还在校阅览室里举办过一个小型展览。隐隐约约记得,我的那幅水彩画画得是一名青年拖拉机手,兴高采烈,驾驶“铁牛”奔驰在广阔的田野,带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色调,激情,夸张。此画,说白了是临摹别人的,不是创作。涂鸦之笔,难藏鸠拙。

  

  又有一回,老师从一位下乡知青处获知,省城博物馆正举办一个大型画展。随后,就决定带我们几个绘画组成员,上一趟省城。听说要到省城参观,对一位乡下学生不啻是意外的喜讯。坐在车上,别提多高兴。眺望窗外,田野里生长出一畦又一畦青翠的麦苗,道旁杨柳摇出绿的影子,饶含浓浓的画意。进了城,瞧着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美画作,无疑于刘姥姥进大观园,总是满足了当时的好奇心。为着省钱,在那位知青的帮衬下,我们当晚就下榻于城中央的一座小学。所谓“榻”,也只是学生们的凳子而已,拼在一起,聊度一宵。门前车水马龙,市声嚣嚣。初来乍到,城市夜晚新鲜的感觉,白天所看画作的印象,搅动并感染着我许久不能入睡。待稀里糊涂沉睡过后,已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
  

  之后岁月,考学上班,养家糊口,忙忙碌碌,感流光之驹隙,恨一事竟无成。少年时要当一名画家的绮梦,终因乏此才情,未能实现。一江春水向东流,化为泡影了。尽管中间还踌躇满志地购买过一册《芥子园画谱》,但久已不怎么翻看了,闲置一旁,若同受到冷遇的宫女。

  

  然尔,毕竟旧情难舍,何况是昔日的所爱。这不,近来我从书店、隍庙书市乃至街头冷摊,又陆陆续续地抱回一些画册、画页。其中,就有这里要说的《长征画集》《长征路上写生画集》。

  

  《长征画集》,最早印行于1938年,题作《西行漫画》,用铜版纸、道令纸精印了两千册,绝大部分在上海和新四军地区流传,收到了鼓舞士气和民心的效果。到1958年再版时还不知画者究竟是谁。 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印时,才知作者是亲自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黄镇。这一束画,就是他在长征途中用各种各样的、大小不等、随手拾来的杂色纸所作。魏传统还依据各幅画意,进行了回忆,题了诗。我手头的这册已是1977年的第二版,红色的封皮,定价两元七角。原藏于合肥市图书馆,不知因何流落兰州隍庙旧书摊,我花费三十元淘得。

  

  正如阿英在叙记中所说:“虽只是二十四幅的漫画,却充分表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、坚实,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,在斗争和苦难之中在开始成长”。肖华在《序》中也说:“这二十多幅画,是伟大长征的片断纪录,是真实的革命史料,也是珍贵的艺术品。”

  

  这些画是感人至深的,当你今天细阅时,仍会“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”(《序》)。那些历史的场景,仿佛就展现在我们面前。在《翻夹金山》的这幅画里,只见雪山皑皑,白云霭霭,险径崎岖,昂首触天,红军战士正在英勇攀登,尽管“爬行入山腰,风雪袭眉梢,手脚僵似木,雪光闪如刀”(魏传统题诗),但在画作者看来:“雪山高,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!”同这幅笔致凝重的画面形成反差的,是紧挨着的另一幅画《下雪山》,色调轻快,透露出红军战士翻过雪山后的喜悦心情。不难想象,当年作者一定兴致飞动,寥寥数笔就勾勒而成。

  

  穿越茫茫的大草地,也是红军当年遭遇到的严峻困难。在《背干粮过草地》的画里,红军战士肩扛干粮袋,身背枪支,健步朝前,作者在画上写道:“艰苦奋斗,草地行军,十五天粮,廿余斤”。画笔简练,生动传神。与此相映照的是《草地宿营》《草地行军》。魏传统分别题了诗:“背干粮,过草地;长空涌黑云,草原无边际……一股雪风一股寒,一阵冰雹一阵雨;不顾征途跋涉苦,革命意志与天齐!”“南临水,北傍山,营帐设在绿草滩,东西望不穿。草原如仙境,红军似群仙。鸡犬无相闻,袅袅起炊烟。  开水锅,无米沾,只用野菜来下餐。个个皆喜欢!”“行行复行行,草地大进军。开辟新道路,不怕有泥泞!  人奋起,马奔腾,铁锅担两肩,矢志向前进!”充满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。

  

  作者还用画笔记录下了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光和穷人(干人儿)的苦难生活。除了有《贵州苗家女》《背盐人》《彝族向导》的画之外,在《川滇边干人之家》的画记里,作者写道:“三月的天气,要是晴天,云南地方已经相当热了,但是接连几天毛毛雨,还有几分寒气哩。这一天还是小雨不断的下着,在一个村子里小休息。我们跑进一家屋里,不由得我们吓了一跳。”原来一家四口,衣不蔽体,六十五岁的老汉穿着破烂的单衣,坐在地下一块狗皮上,旁边烧着一堆火,唉声叹气,说了许多苦处,“他的深凹的老眼里流泪了”。红军很好地安慰了他一顿,并送给他一些绸子和布。

  

  尤其是红军通过天堑腊子口,进入甘肃后,作者还作了一幅《到达岷县哈达铺》的画,并写道:“出了腊子口,打前站的同志向回汉人民进行宣传。” 魏传统为此题了诗:“三军过岷山,取道大草滩。哈达铺是红军到,回汉人民尽开颜。  赶走国民党,从此无苛捐。北上打日本,红旗卷陕甘!”

  

  《长征路上写生画集》,则是1978年12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,也是我从兰州隍庙旧书摊淘得。它集中收集了记录和反映当年红军长征“沿途景物风貌和人物形象”的新画,基本按长征的先后路线创作,从第一幅画《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大会旧址——江西瑞金叶坪》(水粉画),到《甘肃会宁会师门》(油画),到最后一幅《杨家岭的春天》(中国画),共计72幅。作者众多,画风和形式也多样,折射出长征路上的今昔变化,把玩之际,教人思绪百端(甘肃省档案馆:陈乐道)